close

中橫的歷史始於1914年,原為日治時代開鑿的理蕃道路,1935年完成埔里、霧社經合歡山,直達太魯閣、花蓮的道路,命名為「合歡越道路」(合歡越嶺道路)。其中合歡埡口(大禹嶺)至太魯閣之路段即為目前中橫公路主線東段。霧社至合歡埡口(大禹嶺)之路段則為今台14甲線。中橫公路主線西段則大部分與「大甲溪警備道」路線重疊。

1956年7月7日,由台灣省公路局成立的「橫貫公路工程總處」負責開路、規劃、建造、鋪路等工程事宜。開工典禮分別在東西端一起舉行,由當時的行政院院長俞鴻鈞主持,當時負責兼代主委的蔣經國也應邀參與。此工程動員了1萬多位退伍的榮民

中橫公路在開工之後,由於颱風地震等天候影響,曾發生過不少意外。第一件重大死亡事件是在1957年10月發生的,由於清晨發生一起地震,導致正在進行架灌漿的工程毀損,公路局的工程師靳珩,被地震落石擊中,墜落山谷身亡。當時沒有精密先進的工程設備,所以開路工人最主要的工具就是斧頭炸藥,因為炸藥控制不當而受傷的工人也有不少。後來又發生過多起死亡意外,經統計因工程意外及天災而殉難的有212人,受傷者702人。

路經大理岩石

在開路之前,中橫東段曾被稱為「產金道路」,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夠成為立霧溪砂金採礦的交通道路。中橫西段則與「大甲溪水力發電計劃」一併規劃,開路同時,大甲溪上游的德基水庫也在規劃興建,中橫也充當了工程道路。於是規劃在1956年將中間路段打通接起,並做為安置退伍後榮民上山興建農場果園的交通道路。然而從太魯閣到天祥這一段20公里的道路,都必須通過懸崖峭壁,以及堅硬的大理石岩,因此開通顯得特別辛苦,這一段道路的橋樑隧道也都特別多,成為中橫日後最主要的景觀。

中橫的完工日期比預定的提早半年完工,整個工程費時三年九個月十八天,花費約四億三千萬元新台幣。通車典禮是由當時的副總統陳誠舉行(參看對橫貫公路通車典禮書面賀詞)。在1960年5月9日開放通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eadone 的頭像
    readone

    readone的部落格

    read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